餐饮文化

调查称油价劳动力成本等导致蔬菜流通费用上涨

日期: 2011-05-09 信息来源: 人民日报

近期,部分蔬菜价跌滞销,农户损失严重,引起社会强烈关注。有人认为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,蔬菜种植面积盲目扩大;有人认为是流通环节过多,导致蔬菜卖难滞销;还有人认为是流通环节存在暴利,对农民和消费者两头赚钱。众说纷纭,真相究竟如何?
供大于求,是近期菜价暴跌的主因
受去年菜价较高影响,部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;加上南方蔬菜与北方蔬菜上市碰车,市场供大于求
产地的菜价下跌也传导到销地市场。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,近期肉、蛋、米、面、鱼、果等农产品价格几乎都在上涨,唯独蔬菜价格大幅下降。不只是大白菜等个别蔬菜价格下降,而是很多冬储菜、应季菜价格都在降。
例如,426日,大白菜每斤0.2—0.3元,同比下跌72%;圆白菜每斤0.18—0.4元,同比下跌71%;芹菜每斤0.2—0.4元,同比下跌64%;生菜每斤0.5—0.8元,同比下跌69%;土豆每斤0.7—1元,同比下跌39%
据专家分析,今年南方蔬菜上市时间推迟,北方蔬菜上市时间提前,北方、南方蔬菜出现碰车,市场供应明显增加。同时,由于去年菜价较高,山东、辽宁、内蒙古等地蔬菜批发商大量囤积大白菜、土豆等,目前仅山东济宁大白菜库存量就达3万吨,内蒙古武川土豆库存量达3万吨,这导致市场供应充足、价格下降。
菜贱难卖,不能归咎流通环节
从田间到餐桌,每一个流通环节都不能少。农超对接虽能减少环节,但推广铺开面临难题
据了解,蔬菜可分为本地菜外来菜。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,城市周边耕地面积不断减少,蔬菜自给率明显下降,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主要依赖外来菜。例如,北京的蔬菜自给率就不足20%
这种情况下,城市居民要想吃到蔬菜,自然需要从外地流通过来,这一般要经历四个环节:产地收购,中间运输,销地批发和终端零售。在某些地方,流通环节可能还要更多,例如山东寿光,由于是全国性的蔬菜交易中心,不仅有收购,还有大量的产地批发。在一些大城市,销地批发可能还要分为一级批发、二级批发等。
农超对接可以实现超市和产地直接对接,但即便如此,产地收购、中间运输等环节一样不能少。北京物美商业集团采购部副总监张旺波说,和批发商运送5吨菜到北京一样,超市贩运蔬菜同样省不掉收购费、运输费、人工费等。显然,农超对接不是不能搞,但短期内肯定难以实现全覆盖。在此之前,蔬菜流通仍必须依赖现有模式。
流通成本上涨,让消费者难得实惠
对菜价下降感受不明显,主要因为成品油、劳动力、房租等价格上涨稀释了降价的程度
记者发现,虽然产地菜价大跌,但许多消费者对此感受并不明显。原因是什么?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,必须经历多个流通环节,这是需要费用的。据调查,油价上调、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使流通费用提高,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产地菜价下跌向终端市场传导的幅度。
零售环节的费用上涨也很明显,即所谓最后一公里加价。城市里,零售商们要缴纳摊位费、房租费,这些只能计入到菜价中。 “大家都清楚北京的房租有多贵、生活成本有多高,这些费用当然都要计入到小摊贩所销售的蔬菜里。他们要靠这个养家糊口。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总经理赵尔烈认为,某种程度上说,畸高的房价推高了菜价。
当然,流通环节也需要改进。比如,现在城市蔬菜销售网点越来越少,既不便民又不利于扩大销售。专家建议,应进一步创新流通模式,增设销售网点,尽可能地减少流通费用。其中,政府应该考虑减免场地租金,建设公益性批发、零售市场,减轻零售终端负担。
加强信息指导,改变市场无序局面
小生产面对大市场,必然会带来价格大起大落,今后亟待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指导
据调查,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依然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为主,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,自发的市场调节必然会带来价格的大起大落。相比较而言,欧、美、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,因为当地主要依靠大企业、农业协会等组织生产、销售,产业集中度较高,便于控制风险。专家建议,今后应继续加强行业性组织建设,利用产业化的协会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,增强菜农抗风险能力。
当然,改变蔬菜的分散种植模式、提高产业化程度并非易事,可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。相对来说,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指导显得更具可行性,也更为迫切。
据了解,目前诸多关于蔬菜生产、销售的基础数据都不准确,包括全国蔬菜种植面积,不同季节、不同地区的蔬菜产量,城市、农村的蔬菜消费量,批发市场、农贸市场、超市等销售渠道的数量等等。建立包含这些信息的数据平台,对蔬菜生产销售的指导才会更靠谱。